新闻中心
PRESS CENTENR
各行业对“互联网+”的理解越深,衍生出的解读文章也就越多,解读的越多也就让“互联网+”有更多的内涵,也就让传统企业越来越难以深入理解。本来解读应该是化繁为简的过程,事实上所有行业都想接着这股风给自己一个包装,就使得现状变成“全民互联网+”,似乎一夜间全行业都实现了“互联网+”,或者不谈“互联网+”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节奏了。充斥的各种解读甚至有些是曲解与片面的,甚至在认识与理解方面是以偏概全的,没有整体观的解读构成了各种“‘互联网+’悖论”,让读者陷入一种似是而非的认知。总结了关于“互联网+”的八个悖论,希望各位朋友看完,能够对“互联网+”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悖论一:“互联网+”是下一个风口
风口论一直都有,风口论的风靡却是从雷布斯开始的,几年前小米就已经成为雷军口中那头风口上幸福的猪,自此开始人人大谈风口。什么是风口呢?大众普遍认为哪个行业火热起来了就是风口,譬如在线教育、移动医疗、P2P网贷、智能硬件、创业服务、新三板等等,这些都被看作是风口。一般的理解是风口必须有风,行业趋势与资本趋势一起则大风飞扬,自然就会风生水起,创业者进入大风之中,则更有机会在风口上飞起来。追逐风口论的人们只看到了风口,没看到同样进入风口人,人越多则风越大,人借风势,风借人势,风最大的时候也是人最多之时,后入者还能爬到风口?即使风口出现了,那么多的人都能飞起来吗?因此风口只是少数人的风口,大部分人成了风势的贡献者。
包括“互联网+”也被看成下一个风口,如果也把“互联网+”看成一个领域,这个领域实在太大了,全互联网商业模式都是“互联网+”,又能到哪里找风口?“互联网+”不是风口,但是会促成原来很多没有风口的领域出现风口。与其说风口,不如说是机会,“互联网+”促进传统行业转型并与互联网融合,创造了巨大的行业转型红利期。如何把握这个机会做一些改变所在行业的事,或者模式与技术创新的事,才是更实际的。因为,被吹到天上的也意味着不能接地气,“互联网+”最终还是要落地。
悖论二:“互联网+”就是O2O
“互联网+”传统行业,在具体落地以及实施中必然会考虑很多具体的商业模式以及表现形式。O2O是近几年来被多个行业验证过的相对较为成熟的商业形式,基于O2O形式的各行业又衍生出了很多创新的商业模式。因此“互联网+”落地,O2O是传统行业以及互联网企业的首选。但是,“互联网+”要落实,除了选择O2O这种形式,还可以选择更多的商业模式,譬如平台,譬如后面要讲的生态,譬如跨界思维等等。你可以说“互联网+”包含O2O,但是反过来说O2O就是“互联网+”,却是不成立的。“互联网+”是方法论,O2O则是方法论变现的途径与方法。
悖论三:“互联网+”就是互联网思维
过去的3年,互联网思维充斥着整个互联网,从大佬到学生都会讲几句互联网思维。同时,互联网思维也是各大培训机构的赚钱利器,互联网思维+营销案例是各种大讲堂的标配,动辄几万开讲互联网思维包装的成功学尤其受传统企业管理者的大爱。互联网思维火热以后,真正的受益者不是哪个传统企业具备了互联网思维做的更好,而是那些大行其道的各种培训。我经常跟朋友说,互联网思维是传统的营销与管理理论在互联网上不适用而不得不变更的思维,譬如用户思维就是顾客至上,产品思维就是质量为王,互联网思维中的很多内容都能在传统企业经营管理逻辑中看到。
如果要给“互联网+”与互联网思维加个关系,认为“互联网+”是对互联网思维的总结,也是互联网思维的升华。具备互联网思维的商家用行业行为改变和影响一个又一个的行业,新的商家消防而具备其思维,老的商家被迫学习而变的有其思维。不管是不是互联网企业,用互联网思维去经营企业,至少在当前会有起色。因此,“互联网+”是国家战略层面的,互联网思维则是企业执行方面的,两者同样是包含于被包含的关系。
悖论四:“互联网+”就是生态战略
有投资人说过,工具型公司值十亿,平台型公司值百亿,生态型公司值千亿。从此以后,生态是当前所有互联网企业都愿意为自己的贴的标签。投资机构眼中的生态是从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市场的角度来看的,更多的是站在资本层面上说的。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公司都适合做生态,也不是所有公司能做的了生态的。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在发展的初步要做的是站队,即加入某个生态,只要在生态之中才能更了解生态,也能在具体运作中企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当你做到足够好的时候,还可以从所在的生态中建立自己的生态。
是不是生态必须依赖“互联网+”呢?并不见的。因为生态这个概念是从大自然中拿过来的,大自然中无论是丛林生态、湖泊生态、草原生态还是森林生态,所有生态都是不用互联网的,因此传统企业也有自己的生态。类比自然生态,自然生态的主要构成反映在食物链上,企业生态则反映在供应链上,更多的则体现在不同企业之间共同的价值链上。可以说,跟O2O一样,生态战略也是“互联网+”落地的一个实现路径,但是如某些企业直接把生态解读为“互联网+”则比较牵强。从当前各互联网企业的生态来看,能做的生态的不只有互联网,互联网要做的生态基本都离不开传统生产制造业。
悖论五:“互联网+”就是传统企业收购某个互联网企业
在2014年的某个电商年会上,有演讲嘉宾称某个传统企业收购了一家互联网广告公司,然后其市值大涨5个百分点。已经具体忘了说的是哪家企业,但这确实让现场上百的传统企业眼前一亮。收购及并购确实是传统企业进行互联网转型的一个快捷而简单方式,但并不鼓励所有企业都去做这样的尝试。当然如果你有那一部分闲钱,可以这样做,甚至可以做一系列的布局,当前各大互联网公司都是这么做的。
为什么互联网公司会这么做?因为互联网企业的组织架构、企业管理、技术数据等都非常相似,并购公司以后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技术以及其他方面的打通与共享,供应链、数据及价值链可以很快实现融合。但是传统企业与互联网融合则需要很长时间的磨合,单单是运营及管理理念上的协同就需要很长时间的转变。过去几年里很多传统企业都在外面聘请专业的电商团队,最终的结果大多以失败告终。传统企业融合互联网给企业,最根本的在于价值观念、思想观念、供应链方面的转变,传统企业在这些方面都是相对落后一些的。企业在融合“互联网+”的过程中,可以选择收购及并购的方式转型,但最好不要干涉其运营。
悖论六:“互联网+”就是传统企业信息化
传统企业信息化,这个短语在过去十年里不知道已经被多少人提了多少次。虽然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到现在仍然有很多企业没有实现这一点。对于那些还没有实现信息化的,自然会认为企业信息化就是“互联网+”,于是很多专业人士谈“互联网+”首先谈信息化。大部分企业都认为做个网站、开个微博就是企业信息化了,这仅是表面现象,大部分企业网站上都是放上领导致辞以及各种公司图片,消费者打开网站想看到产品信息都很困难。
其实信息化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将公司从运营到管理到销售再到产品都用信息来表达,用数据来说话。典型的应用是企业里的CRM系统以及KPI考核系统。实际情况是,很多企业虽然上了这些系统,但是基本上不用的,这就为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的数据融合方面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企业信息化是实现“互联网+”的前提,但是企业仅仅实现了信息化还不能算实现了“互联网+”,需要进一步将现金流、物流以及管理、供应等实现数据化与信息化,同时引入互联网的思维与运作方式,最终才能完成与互联网的融合。
悖论七:“互联网+”就是营销互联网化
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大概需要几个阶段,一是信息互联网化,二是营销互联网化,三是供应互联网化,四是管理运营互联网化。营销互联网化也就是包括网络推广与网络营销,企业所做的百度推广、入驻电商平台及行业网站、自搭电商平台等,都是营销互联网化。传统企业做电商的案例非常多,衣食住行之类的电商有很多,譬如旅馆借助携程网,譬如服装借助微博做营销等等。互联网平台的存在,正是为了解决传统企业在互联网卖东西的需求,因为互联网企业可以通过技术自己做很多相同的事。
对传统企业而言,实现营销的互联网化已经非常大的进步。而更深的互联网化则是渠道的互联网化,供应链等互联网化,目前大部分在做电商的传统企业都做不到这一点。同时,单是营销的互联网化了,供应、管理等没有实现,就如木桶上的短板,整体的效能并不会太高。“互联网+”最终要做的是企业以及行业的全面互联网化,则需要传统企业在以上所述四个阶段都实现互联网化,这也是最终的全行业升级转型。
悖论八:“互联网+”的“+”不是加减乘除的“+”
在总理提出“互联网+”以后,与之相伴的也出现了“互联网-”与“互联网x”,目前倒是还没出现“互联网÷”。说起来很有意思,“互联网+”还没有落实,就开始探讨互联网-了。我们可以说“+互联网”如何,“互联网+”是从政府与互联网的角度研究如何融合传统企业,“+互联网”反应的是传统企业如何应用互联网。把““互联网+””中+换成—与x,则是把“互联网+”这个整体性的概念肢解了。
“互联网+”中的“+”并不是加减乘除里的“+”,也不是在什么之中做加法与减法之类的。“互联网+”里的+讲的是融合,是转型,是互联网与传统的结合,最终所形成的全行业升级转型改变人类生存生活环境的势能,是任何减法或者乘法所做不到的。减法、乘法、除法可以放到营销与管理中,与“互联网+”这种战略与政策,根本不是一个概念。同样,“互联网+”加的是行业、模式、企业、城市、环境与人,这不是简单的减法或者乘法能代表的。
以上这些有关“互联网+”的悖论,反应的还是人们对“互联网+”的认知,同时也反映了企业对于融合“互联网+”的迫切心理。其实这些认知单独拿出来在某一个阶段也是成立的,可以作为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
本文由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医疗信息化产品供应商-城银科技收集提供:cy-coo.com
上一篇: 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下一篇: 李克强:互联网+的发展应该大众来选择